日前,春城晚報、春城晚報客戶端記者接到麗江永勝的群眾反映,一件疑似唐代銅鐘殘圈長期放在原永勝縣文化館的露天壩頭已多年,常年遭受風吹雨打,希望該唐代古鐘得到保護,并能讓鐘頂與鐘圈合二為一,不要再“身首異處”。該網(wǎng)民特別指出,此類文物珍貴稀有,與世無雙,作為能夠證明永勝歷史痕跡的文物寶器,理當?shù)玫阶鹬睾蛺圩o。對此,記者在采訪核實情況時,永勝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回應,群眾存在不知情和誤解。
市民楊先生介紹,麗江市永勝縣民主廣場西側(cè),是縣文化館原址,現(xiàn)為永勝縣文化宣傳中心。院內(nèi)長期擱置一口唐代銅鐘鐘圈。此鐘原在明代瀾滄衛(wèi)城的鐘鼓樓上安置,歷經(jīng)風雨滄桑幾百年,在清朝光緒年間,因火燒鐘鼓樓,僅剩鐘頂和圖中鐘圈尚存。目前,鐘鈕(鐘頂部位)收藏在永勝縣程海云南邊屯文化博物館作為邊屯文化文物古跡展示,而此鐘圈長期放在永勝縣文化館的露天壩頭已多年,常年遭受風吹雨打,希望呼吁保護唐代古鐘,鐘頂與鐘圈合二為一,不要再身首各置一處。楊先生還用手機拍下了圖片向媒體反映這一情況。
據(jù)《永勝縣志》1989年版第二章名勝古跡文物第二節(jié)573頁記載,“覺斯樓銅鐘:辛亥革命前, 永勝縣城內(nèi)南大街有座過街樓,高約15米。清順治時名大觀樓,康熙時改名覺斯樓。民間稱為鐘鼓樓。其位置即今百貨公司, 商店旅社一段, 樓上有銅鐘1口, 口面直徑140厘米, 厚13厘米.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(1893年), 鐘鼓樓被火燒毀,銅鐘同時損壞,現(xiàn)僅存鐘口及鐘頂 (今存縣文化館), 鐘腰部分已經(jīng)喪失。據(jù)《新纂云南通志》引《永北縣地志》解釋說: 此鐘所言貞觀四年鑄,只屬傳說,不可征信,但光緒《永北直隸廳志》也說: ‘鑄自唐貞觀四年?!?/p>
《永北隸廳志》修于光緒二十四年(1893年),落成于光緒二十七年 (1896年),刊印于光緒三十年(1899年),鐘樓被毀正在此時。此鐘疑唐時在大理鼓鑄,五代或宋時,高氏移此。大德寺在城西山麓,與覺斯樓相距10余里,是否原為大德寺鐘,后移于此,不得而知。
2月19日,記者就群眾反映的情況,向永勝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核實情況。該負責人表示:“市民反映的這個鐘圈一直都由文管所保管著,遺存的銅鐘分兩部分,鐘鈕部分現(xiàn)已保存于永勝縣程海云南邊屯文化博物館內(nèi),鐘圈部分也在運往程海云南邊屯文化博物館集中保存計劃中,但由于位于文管所出口處的交通因市政廣場修建車輛進入困難,暫時無法運輸,當時只好將鐘圈部分暫放于院內(nèi)。由于院內(nèi)周邊活動的市民較多,可能因不知情而引起誤解。”
(發(fā)稿編輯:春城晚報 王法)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不得轉(zhuǎn)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(nèi)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